从去年开始,国产片频频拿「尺度」二字说事儿。
要么是在预告片中打码。
要么是干脆写明「少儿不宜」。
但真等看了,也就那么回事儿。
这两天又有一部主打尺度炸裂的新片上映了。
不过,比起之前那些雷声大雨点小的电影。
这次倒是真刀实枪来了一回。
正片给的一点不比预告片里的少,甚至还要更多。
有人看完后还是会发出疑问:
国内允许尺度这么大了吗?
鱼叔也是第一时间就去感受了一下,看完后有太多话要说。
关于尺度,但不只是尺度——
《默杀》
虽然是暑期档的第一枪,但《默杀》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片了。
本片的导演是柯汶利。
大家基本上都是通过《误杀》认识他的。
但其实《默杀》才是他的第一部电影长片。
只不过,这部处女长片一直没机会上映。
直到前年才得以在釜山电影节上亮相,去年又被选入上海国际电影节,小小火了一把。
也是因为生猛的尺度和话题。
一年时间过去,终于要上映了。
可定睛一看,演员大换血。
没错,咱们现在看到的《默杀》是一次彻彻底底的重拍。
因为原版电影中的男主演黄健玮被爆各种性丑闻,导致影片不能走上大银幕。
但柯汶利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看到这个故事,于是决定换血重拍。
当然,也有不少声音说是为了能够在内地上映,所以要调整电影的尺度。
原版尺度究竟如何先不提,咱就说说现在能看到的这版,是真的刺激。
各种血腥暴力的场景,大剌剌地放在观众面前。
大铁锤哐哐砸头。
剪刀刺穿大动脉汩汩喷血。
天降尸体,双目对视。
除了这些杀戮镜头,本片的尺度还体现在对校园暴力的展现上。
故事的主场景,发生在境外的一所教会女子学校里。
小彤(王圣迪饰)是一个无法说话的女孩。
之前她在特殊班里上课,后来转到了普通班级。
但是,普通班级的同学并不都是友好的。
小彤遭受了以校长女儿为首的四名女同学的霸凌。
她们先是将小彤带到杂物间。
用胶水把她「封印」在墙上,就连头发和嘴巴也不放过。
一边用恶毒的语言中伤小彤,一边对她进行身体上的暴力伤害。
但比起惠君(徐娇饰)来说,这些已经是小意思了。
惠君是小彤在特殊班的好朋友。
因为天生的智力缺陷,她更早地成为了那四名女孩的玩物。
在惠君生日那天,四人强行将带刺的花环戴在了她的头上,扎得她满脸是血。
之后,她们剪下惠君的头发放入水中,逼她喝下。
过程中,四名施暴者始终喜笑颜开,嬉闹着用手机记录下自己的「游戏」,清脆的笑声残忍到极致。
如此直观的暴力现场,不仅挑战着观众的生理极限,也不断冲击着情绪边缘线。
内地院线能出现这样的尺度,确实少见。
正因此,也有不少人对本片给出不小的称赞。
但。
面对这样的观点,鱼叔倒有些疑惑:
什么时候「尺度」成为评判一部电影的好坏标准了?
大尺度就等于好电影吗?
恰恰相反,电影中有不少暴力/恐怖镜头根本没有出现的必要。
既没能有效推进剧情,也与主题表达毫无关系。
甚至有时候,还极大影响了观影体验,让人感到纯纯的生理不适。
故事其实很简单。
一个学校在短时间内接二连三死了四名学生,正好是那四名霸凌者。
老师和学生都反映,学校最近总是出现一个身穿雨衣的神秘人,暗中窥探偷拍学生。
明显地,寻找凶手是故事的主线。
但,凶手是谁太明显了。
电影早早地就告诉我们,校工林再福(王传君饰)的女儿在一年前意外死亡。
那一刻,凶手就已经呼之欲出了。
动机也十分直观:
霸凌者被杀,自然是因为遭到复仇。
于是,作为一部悬疑片,影片根本毫无悬念可言。
再加上,死者是霸凌者,且一开始就向大家展示了其霸凌的残忍程度。
所以,观众对死者基本毫无同情可言,以至于并不在乎能否抓到凶手。
为了增加可看性,就只能往视觉上加码。
可是,这样就会出现为了尺度而尺度的问题。
动不动就乱砍乱砸,抱歉,请国产片别再用「少儿不宜」营销仿佛人人都是疯批。
有些画面还是纯粹恶心人的存在。
像是电影中有一段关于未成年人性侵的剧情。
9岁的小彤被自己继父伤害了。
镜头专门特写了一下小女孩两腿之间被血染红的衣服。
有这个必要吗?
影片的重新选角也堪称一场灾难。
表面上看,好像演技都还不错。
但放在一起,画风实在是过于割裂。
王传君、张钧甯、蔡明、吴镇宇……天南海北的演员聚集在马来西亚的某处。
普通话、台湾腔、京片子、粤语、马来语……各说各的,听感极其怪异。
与混乱的语言系统适配的,是这些演员们各自为营的表演体系。
这边,张钧甯饰演的小彤母亲因为女儿的失踪精神高度敏感,整个人也是灰头土脸的,浓浓的台湾犯罪片的气息。
那边,吴镇宇叼着烟,皱着眉,操着粤语,演着香港警匪片中吊儿郎当的阿SIR。
突然,精致版的「闲人马大姐」杀了出来。
蔡明的整个表演风格,放在这部犯罪片里,简直令人尴尬到脚趾扣地。
她一张口,瞬间成了春晚小品,直接把全场观众逗乐了。
什么悬疑惊悚,什么紧张氛围,通通一扫而光。
此外,影片里还有各种各样的情节漏洞和逻辑bug。
看上去就像是不同情境的短视频,毫无关联地拼凑在一起。
只是向观众砸来各种猎奇的尺度,却没有打造多少高质量的观赏性。
以上提到的所有,都还不是核心问题。
本片最大的毛病,实际上是主题割裂,一盘散沙。
虽然导演一直在强调,本片探讨的是:
沉默也会杀人。
电影中也到处可见相关的暗示。
例如小彤在被霸凌时,有不少学生甚至工作人员都撞见了施暴现场,但最终都选择回避离开。
例如惠君在被霸凌致死时,现场也有目击者,但他最终还是说惠君是自杀身亡。
还有失踪女学生的妈妈在大雨中发寻人启事,但几乎所有人都是冷漠无视。
这些情节看起来好像十分切题,但实际上只是一种「看图说话」而已。
因为这些内容只是某一个社会议题的切片而已。
无论是校园暴力、家暴、还是性侵与偷拍,这些事件的成因、背后指涉的社会问题都各不相同。
你不能简单用一个「沉默」就将其全部放在一起讨论。
可本片却偏偏把这些所有问题都包罗起来,一股脑丢给你看。
但即便放在一起,电影也并没有做深度的讨论,更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
只是强调其中充满痛感的画面,宛如一场猎奇案件的展示报道,让你根本搞不懂电影主题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实际上,电影中所有一切的起源是霸凌。
一般情况下,这样的题材会从两个角度来探讨。
一是霸凌者为何成为霸凌者。
二是被害者之痛,及他者的沉默产生的二次伤害。
《黑暗荣耀》就将这两个方面拍得十分触动人心。
但本片的走向,完全是错位的。
它既没有对施暴者的心理进行深究,去探索她们为何施暴。
只是让她们成为一种纯粹的恶的符号。
同时也没有对沉默的他者进行深度剖析,只是简单进行了展示。
本片几乎用尽所有的笔墨,去展现被害者的悲惨。
甚至还加入了很多条与霸凌问题毫无关系的情节线。
比如,小彤可以算是影片中最惨的角色之一。
小时候遭受过继父的性侵,也因此产生了说话障碍,性格也有所改变。
长大后,不仅在学校里遭到霸凌,在家里也遭到母亲的家暴虐待。
为什么电影一味地在受害者身上,叠加暴力侵害,却没有诘问施暴者的恶之来源?
这事实上就是将问题本末倒置了。
电影将暴力产生的原因完全简单粗暴地归结为原生家庭的扭曲与阶级落差。
我会被打,是因为我惨我卑微。
我不能发声,是因为我是弱势的一方。
于是,我们只能看到被害者一边反抗上位者,一边还要自相残杀。
到了最后,受害者们互相杀了个血肉模糊,而真正施害者只是在新闻背景音中被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
更要命的是,很多人根本意识不到这一问题所在。
因为他们被尺度狂欢不断地麻痹大脑。
最终在导演精心设计的小彤「白切黑」的反转戏码中硬生生达到颅内高潮。
如今网上出现不少与原片对比得出的结论。
其中不乏觉得现在这版能够用这样的尺度上映已经很不错了。
原版故事究竟如何我们暂且看不到。
但我实在不想用一种可能的想象为这部电影找各种理由。
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这何尝不也是一场默杀呢?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后点个「赞」和「在看」吧。
助理编辑:旺达的托马斯